我国是诗词大国,早在西周时期就确立了“王官采诗”制度。历史上的“诗三百”、“诗三千”,应该就是历代采诗官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。安徽省相对于其他地方,是个诗词大省。笔者曾搜集并撰文探讨过:据不完全统计,仅安徽省宣城一地出现的古诗词就多达3万多首。专写合肥巢湖的古诗词少说也在800首以上。可以说,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,“史教”和“诗教”一直被全社会所高度重视。史可以“鉴兴替知得失”,诗则能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,已经成为历代诗词爱好者的共识。
这些年来,诗词发展形势喜人,从复苏走向复兴,社会影响日益扩大。尤其是作者创作呈井喷状态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,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。这本诗词选集的作者王文松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。没有结识王文松之前,我从百度和合肥市的有关文件、宣传材料中,得知他是合肥市常务副市长,市政府党组副书记等等。这些职位与他的诗词创作是划不上等号的。后来得知他很早就在关注和研读传统诗词,隔三差五写上两首,从不示人。直到他即将转岗退居二线后,才从“地下”冲出地面,倾情投入,一发不可收拾。我曾偶尔零星读到王文松的诗词,把读到的东西推送给安徽省诗词界的朋友们和有关杂志,这使诗词界大为吃惊,称之为“王文松现象”。其实,在各级领导层,许多领导干部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。这说明,传统文化的海水深厚而富有营养,一旦临其渊而畅其游,就会令人乐不思返,受益无穷。
这本书收录的500余首诗词,都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写下来的。诗人对奥妙无穷博大精深的诗词学问是有敬畏之心的。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继承和自我创作。虽然他一直是不同岗位上的领导干部,至今仍然有不少头衔,但从本质上看,他是个人文意义上的文化人。王文松先生爱诗,写诗,敬畏的是诗法。格律之“格”,是中华人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的诗行中涌入的是诗人优良的德行和他个人的性情,还有他居高不下的品位和境界。总括来看王文松的诗词,对于涉及国家前途.民族命运,人生志向等重大主题创作时,他都是积极向上,发自心灵,一腔热血,正气凛然。正气成了他作品的基调。这是第一点感觉。
近年诗词创作诞生一个新概念:阳光。阳光写作,启迪、引导人们树立信心,积极向上。而这一点正是王文松诗词的又一突然特点。诗如其人。在他的字里行间,流淌的是乐观与信心。他无论是写“非典”,写洪水,写风景,还是写人物,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颓丧、悲催、失意与放弃,我们看到的总是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和必胜的信心。他讴歌中华,既写徽风皖韵,春谷涟漪、夏雨拾贝,也写菊苑流香、雪花漫舞。他公务活动极多,仍然在诗海中探索,在风雨中坚守,痴心与共,笔耕不辍,乐以忘忧。
还有一点可贵之处,就是他的诗词真实。他的大量作品是写景,写人,写事的。他很少用生僻字词,但选词造句却又令人心头一震,禁不住赞叹:妙!一读他的词句,明白如话,但又用典深奥。在他的作品里,可含蓄,可留白,不避俗,不避艳,少有“蓬山万重”,多见“拔云见山”,一切以抒发情感为用。“工夫在诗外”。他把别人消遣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对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中了。写诗成了他难得的精神活动。因公出差,祖国各地的山光水色,古迹新貌,尽收眼底,都闯进了他的诗词里。在严格遵守诗法的前提下,王文松把写诗填词当作自己精神上的愉悦,当作追求思想丰富的阶梯,从而营造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内心纯净。这里有风度,更有他的诗意生活和寄托。
研读王文松即将正式出版的书稿,掩卷遐想,我为有这样一位文友而高兴。人生与诗交融,在读诗,研诗,写诗中感悟,成长,成熟,丰收,是幸福的。王文松大著付梓,我涂抹几笔,权作一种纪念。实在抱歉。是为序。
2024年底于彩虹家园。
裴章传,国家一级作家。省作协原副主席,省文史馆馆员,出版长篇小说《李鸿章》、《刘铭传》、《王亚樵》、《北方女人》、《洪秀全》等约860万字,36集电视剧《坝上街》登陆央视,38集《赵朴初》出版筹拍中。享受特殊律贴,文学获奖50余次。